查看全部分类

测一测,你给孩子的是哪一种爱?

周易霏 2015-05-13 16:26:22 PDT
摘自微信:
2015-04-29 罗坚 心理口碑


每一位父母都爱孩子,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爱好像附加了很多条件。在我们付出爱和教导孩子付出爱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爱的动机是什么?

通常,爱的动机有三种:

(一)交换式的爱

这种爱的动机是:我爱你,就希望你回报给我爱。这种爱是有条件的,如果我付出了爱没有得到回报,我不会再爱,甚至是恨。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不知不觉中,就会陷入到这种交换式的爱里面。

父母可以想想,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否包含了以下的想法或行为:

1.孩子是我的,我要好好养育他,将来我老了,他可以照顾我。

2.我年轻时的梦想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现,我现在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让我的梦想在下一代实现。

3.我为孩子选择了最好的学校,还请了课外补习的老师,孩子就应该取得好成绩,否则他对不起我们对他这么大的投入。

4.如果孩子道德高尚、成绩优秀,我们就表扬他,他才配做我们的孩子;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好孩子。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会认为,哪怕是付出爱心,也都是有条件的。如果是对自己没有明显利益的事,那自己为什么要去做呢?所以,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看到:

我好好学习,就会得到妈妈答应给我买的玩具。

我做好事一定要记录下来,给我加分或是得到老师的表扬。

我借给小明铅笔,会因为他上次借给我橡皮。

我把这个汽车玩具和他分享,是因为他会和我分享他的飞机玩具,其他人我就不和他们玩。

(二)恐惧式的爱

这种爱的动机是:如果我不这样做,别人就会觉得我是个没有爱心的人。这样的人,做出了爱的行动,却不是心甘乐意,内心也没有帮助他人的力量。

父母是否在生活中对孩子说出了以下的话或做出了以下的事:

1.你要是不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就不是一个好孩子,妈妈不喜欢你了。

2.爸爸每天辛苦为你工作,你却不愿意分担一点家务,真是没良心。

3.全班同学都是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你怎么就没什么反应呢?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勉勉强强地按要求做“好事”了,但心里并不高兴。一旦没有这样的要求,孩子可能会立即停止好的行为。渐渐地,孩子可能会觉得不公平,甚至叛逆,有时也会用同样的要求苛责别人。所以,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看到:

1.孩子大哭大闹,就是不愿意把玩具分享给小朋友。

2.孩子撅着嘴帮助父母做家务。

3.孩子刚做了一个好事,就在全班传扬。

(三)分享式的爱

这种爱的动机是:因为我被爱,所以我要把这份爱传递出去。我付出爱,并不是想得到什么回报,而是心甘乐意地为他人着想,所做一切都是为他人的益处。这样的人,付出爱的时候是喜悦的,即便没有得到回报,也是感恩的。这样的爱,就是无条件的爱,是真爱。

这样的爱的表现是:

1.我爱你,是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并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

2.我对你好,是因为我想把自己感受到的这份爱和你分享。

3.你犯了错误,我不会离弃你,而是和你一同成长。

父母对孩子表达分享式的爱,孩子就会从父母的爱里得到充足的安全感。他会知道,自己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不需要用很多好的表现来换取。他也不会担心失败和他人的评论,他清楚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他愿意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是他自内心地珍惜友谊;他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家务,是他真心体恤父母的辛劳,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他愿意帮助老人过马路,是他看到了老人的需要和自己的责任。

鼓励父母们在生活中传递分享式的爱,把正确的爱的动机传递给孩子。

(编辑:心理口碑;来源:根基成长教育

欢迎转贴,转贴时请注明出处,谢谢。
Write a comment ...
Post comment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