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文学城网友“偶灯斯陋”的博客
亚裔美国人在入学申请时受歧视吗?(by 椰子)
3月11日美国公共电台NPR的On Point节目很精彩,主持人请的是西北大学亚裔美国人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教授Carolyn Chen;另一位嘉宾是曾经在三所名校(包括Wesleyan, Brown, and Columbia)里做过15年的招生工作的Rob Burgarin。
这一期节目的话题是:college admissions, and the Asian-American factor. (大学录取以及亚裔美国人因素)
这场节目的缘由来自Carolyn Chen去年12月19日在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题目是:”Asians: Too smart for their own good?”(亚裔:太聪明了也不好?),这一类文章总是会引起人们的争论的,这篇文章同样引起人们关注大学招生中如何对待亚裔学生这个话题。
我星期一就在上班路上听到了部分的节目,今天我找出这个节目网上的连接,也找到Carolyn Chen的原文拜读了(这篇文章好像几个月前我就看过一下)。我想对NPR这个节目做一些评论,因为这样的讨论很有价值,它能引发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Carolyn列举了两对很有比较意义的数据:亚裔美国人在美国人口中占5.6%,而在Ivy League学校中占12-18%;而犹太人只占人口2%, 但是在常青藤学校的比例达到25%,但是似乎没有人对这个现象有太多异议。
Carolyn 的观点是,仅从亚裔在精英学校里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亚裔在人口中的比例看,是的,这好像已经很公平,人们甚至觉得亚裔太多了吧。但是,如果看他们的英才特点(merits),即他们在学校里得到的分数、在统一考试取得的成绩、学术荣誉和课程之外的活动,亚裔美国人在这些学校还是没有达到他们该有的比例。为什么这样说呢?Carolyn根据的是亚裔在最好的公立高中如Stuyvesant and Bronx Science in New York City, Lowell in San Francisco and Thomas Jefferson in Alexandria, Va., 这些学校收学生主要是靠考试和成绩----里面,亚裔学生占40%到70%的比例。言下之意,12-18%的被录取比例与在很挑人的高中里40-70%的比例对比是说明了一个问题的。
在Carolyn纽约时报的文章里,她指出,在2009年对9000多申请竞争性很强的大学的学生的调查中,社会学家Thomas J. Espenshade 和Alexanandria Walton Radford 发现,白人学生和亚裔学生在同样的学习成绩的前提下,白人学生被录取的人数是亚裔学生的三倍。这里有什么不对的吗?本来白人就比亚裔多得多嘛!这个问题也困惑着我,我去找到这两个社会学家的书的连接(书的题目是:No Longer Separate, Not Yet Equal:Race and Class in Elite College Admission and Campus Life Thomas J. Espenshade & Alexandria Walton Radford),简要地看了一下内容介绍,我觉得这里的问题是,在一个强调追求多元性的美国社会,实际操作和多元性的追求还是背道而驰。当然我需要具体地去看这本书的观点,这里只能说这是是我的猜测。
1920年代,哈佛人在担心,有太多犹太裔的哈佛还是原来的哈佛吗?名校里出现许多犹太学生后,学校就在招生时要求学生交代家庭背景,招人标准上同时出现了一些模糊、主观性的指标,如强调“性格”、“领导才能”、“有主见”、“有气魄”,而今天人们在问,有太多亚裔的哈佛还是哈佛吗?今天与1920年代何其相似!
有意思的是,这种主观招生标准在犹太人在政治上争取到了一定的地位以后,就销声匿迹了。也就是说,犹太人有了政治地位后,对他们在大学里“是否太多了”的狐疑就消失了。而现在轮到的是对亚裔“太多”的愤懑了。
Carolyn Chen的主要观点是,大学招生的(种族)配额制是不会明说的,但是是真的。这些年人们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去看公立大学里被平权政策(Affirmative Action)招进大学的学生,而忽略了受惠于精英大学招生中的青睐校友或富有的捐款人的子女的事实。富人如果能够给学校两百万的捐款,他们的子女进入一个精英学校就易如囊中取物。
换句话说,就是过去一直存在的精英大学更多地招收来自上中产阶级家庭的白人孩子的情况,没有改变,而且后来出现照顾运动员进入精英大学的政策,哈佛大学有很多学生是因有过人的运动才能而招进去的。关于这个情况,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见链接了解美国:美国大学招生的平权法案和另一种隐形政策。当时我写那篇文章想指出相关研究的发现,这种因家庭富有和捐款而被录取进去的学生以及校友关系而录取进名校的学生(称legacy学生),其成绩往往比因平权政策而录取进去的学生的成绩要差,纯粹是因为钱的因素有好处而进去。而且其比例是14%,而平权法案招进去的学生比例是7%。而亚裔学生与这两样都不沾边,亚裔还没有富有到能给大学捐款,在运动员这个领域他们并不是一个受鼓励或被青睐的群体,所以这些方面都没有什么优势,只好靠成绩和领导才能来被挑选。
那么亚裔面对的招生委员会是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来看他们的呢?大学对亚裔美国人仍然有很多过于简单化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认为亚裔都是一样的,他们都会弹钢琴或拉小提琴。Carolyn指出,由于大多数亚裔学生进的是公立高中,这样的学校往往不会像私立高中那样,有咨询员给予怎样写入学申请信的具体建议,看起来这又是一个很吃亏的因素。这些申请信里,大学招生委员们看的是你有没有你的个性在申请信中“闪烁”,你要会显示你不光光是成绩好,而且你是一个知识分子(intellectual),你对知识是真的有兴趣去钻研。如果要雇一个专门教你怎样写申请信,怎样设计自己的高中生涯的咨询员,告诉你领导才能要从高中第一年就开始培养,诸如此类,一个家庭要花两万美金来请这样一个人。亚裔一般没有钱干这样的事。
Carolyn显然对美国精英学校的招生制度中对亚裔的对待是有批评性的意见的。她认为很难进的名校并不是以英才教育体制(meritocracy)作为招生的标准,名校的招生并不公平。名校招生委员会没有给公众一个交代,为什么我招的是这些人而不是那些人。而这样的明显对亚裔不利的招生状况之所以发生和持续,与亚裔在美国政治中没有一个声音,人们知道不招你亚裔学生不会有不良后果所以有峙无恐,有直接关系。
听众不时地打电话进来,其中就有一位讲她领养的来自韩国的女儿,如何优秀,却仍然没有进到罗切斯特这样的梦想学校,当然也没有被她的第一个梦想学校哈佛录取。这位听众认为是她女儿的亚裔背景使她不利。否则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可以解释的。
有一位听众还问:“我女儿一半白人,一半亚裔,她填申请表时该透露亚裔身份还是不要透露?”
Carolyn坦承这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可以听得出她没有一个好的答案可以给听众,甚至有些语无伦次了,最后她表示“不管你是否声明自己的亚裔背景还是不声明,你的姓往往会透露你是否亚裔的信息,那么这种非常个人的事情就还是你自己做出最好的判断吧!”
第二位嘉宾Rob Burgarin与Carolyn Chen的观点并不一样,他认为,名校招生不只是看成绩,面对一个90%来报考的学生在每一方面都异常地出色的情形,大学考虑的是多元的多元化(multiple diversity),考虑的是这个学生可以给校园带来什么,怎样创造一个社区(create a community),所以一个种族即使是来自不同的区域的人,也成了一种多元性,所以存在有些来自同一个大城市、同质性很强的申请人,就不一定都被录取,但有可能录取来自小地方的那个同样种族的申请人。例如:一个蒙大拿州的亚裔学生可能就会比一个麻州波士顿市的亚裔学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大。一个单亲妈妈带大的孩子和双亲家庭出来的孩子,走过的道路可能就是很不同的,这,也是在招生时被考虑的多元化。
第三位嘉宾是来自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历史教授David Hollinger,他说亚裔在他的大学占到50%的比例了。69%的伯克利学生有一方父母是出生于美国之外的。他想声明的大概是在伯克利情况是和美国大多数地方很不一样的。
这场主持人和三位他请来的嘉宾之间的对话是很理性、平和的,Carolyn这位社会学家对于招生现状中优先招白人上中产阶级的孩子(upper middle class)、招运动员作了揭示,指出这种优先政策对亚裔学生、对工薪阶级的白人孩子和所有少数族裔的孩子、对移民,就存在着系统性的歧视。
对于这种今天的不平等,对于80年前发生在犹太人身上而今天在亚裔身上重演的歧视现象,她看到除了参与政治该是别无他途了,这是我感到她特别有远见和勇敢的地方。作为社会学家,她很可能因为自己的亚裔身份,她的姓是Chen,透露了她应该是华人的后代----使她对这个社会的种族与高等教育的状况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思考。其实,许多不流于表面的思考,难道不都是因为自己经历过被歧视才会被逼着进行思考吗?但我感觉她也有些顾虑,她只能点到即止。而那位在名校招生委员会工作了15年的Rob,则没有觉得招生有什么不利于亚裔的情况,而强调学习成绩不是唯一被看重的,多元性才是被看重的。
这两位嘉宾观点明显是不同的,因此我觉得他们无形中在进行亚裔入学是否受歧视的观点交锋。至于他们为什么会面对一样的事实却有不同的看法,我猜测是由于受到的学科的训练而导致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一个有社会学视角和没有社会学视角的人看世界的结果是有很大差异的。社会学本身就强调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注重看大多数人有没有被特定政策影响,即使有个别人不符合大多数人的遭遇,但是这不能否定普遍的状况。通过这个节目所谈的和我自己的思考,我同意Carolyn的观点。整个社会对亚裔的偏见和过于简单的看法,精英学校的招生人员怎么可能完全避免呢?招生委员会的人自己的种族构成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些可都直接影响招生的行为。
亚裔学生的硬指标:成绩,和软指标:领导才能,都不遑让于白人学生,但正如Carolyn的文章引用的研究指出的,同样的成绩,白人学生却以三倍于亚裔的比例被常青藤学校录取,这给社会提出了一个带刺的问题,什么是权利、特权,什么是机会、英才管理?为什么我们可以熟视无睹这种不公平现象?仅仅因为受影响的是一个人数不多的族群亚裔美国人就可以不管?怎么办?等待别人来恩赐是不会有结果的,只有更多的亚裔学生的家长和亚裔社区认识到这个问题,想想看要怎么做,怎样在政治上有具体的作为,这就是这个节目给我带来的思考。
3/11/2013 NPR: Discrimination Against Asians In College Admissions
Carolyn Chen: Asians: Too Smart for Their Own Good?
藤校录取中的歧视问题
by tuima on 2014-10-03 23:29:44 PDT
Write a comment ...
Post comment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