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强劲的发动机
那天跟一朋友聊半天。她孩子在国外读高中,正要上大学。她的烦恼:孩子专业的选择、怎样让孩子多接触当地人少局限于华人圈、交友时花钱过于大方、喜欢K歌和街舞……其实她儿子是个好孩子。我说还是你的高度不够。你要自己有高度,然后引导他寻找自己的激情和追求、关心世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强劲的发动机。正气足了,其他那些都是小寒邪而已,都会迎刃而解。她问,怎样给他正气?我说,从他现在的兴趣入手,你多做功课,用他的兴趣当素材。
在跟她聊天之前,刚好连着看了两篇有关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上学状况的文章。为什么一些留学生会在国外有种种让家长不满意的表现,很简单,因为在他们过去的人生中,家长没有重视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家长没有帮孩子打造一个马力强劲的发动机!
当然不只是出国留学的孩子,所有的青少年,都可能有让家长头疼的各种现象:网瘾、厌学、对什么都没兴趣整日无聊、交友不当、乱花钱追求高消费、抑郁……。我想,恐怕所有这些问题,追根溯源,都可以追究到这上来——目标、激情、内在动力的缺乏。
而所有问题的解决,也只能从这里开始,没有别的路径。
当一个孩子内心有坚定的目标、有热爱的事情、追求卓越、关心社会和世界的变化、渴望发挥自己的价值并帮助他人,这时,他无需在交友时乱花钱去“买来”归属感和认同感;他遇到挫折、被女孩拒绝时不会全盘崩溃;他会珍惜自己的资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他自然就会突破小圈子,进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去探索……
这和我讲的对幼儿的“正面教育”是一样的道理——与其围着问题转,不如多从正面去建设。
这是广义的正面教育。
家长提升自己的高度
孩子长大了、上学了、甚至去外地外国读书了,这时,家长往往会低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
我们想想自己,恐怕直到自己工作了、成家了、当妈妈了,在我们自认为已经完全独立了的时候,其实,我们也还是很在乎父母的评价和想法吧。每个人,永远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的终极理想都是让父母为自己而骄傲。我想起很多年前看奥斯卡颁奖典礼,好莱坞女明星尼科尔基德曼站在台上泪流满面地说:爸爸妈妈,我一辈子想做的事就是让你们为我骄傲!
而现在,我们就处在父母的位置上,我们就对孩子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我们的标准、价值观、导向,就像大气候一样,不着痕迹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哪怕他不在身边,哪怕你以为跟他沟通不多。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的问题时,先审视一下自己,是否有可以提高的地方。
比如,如果我们每天念叨的只是学习成绩、学校排名、毕业后薪水高低、一定要拿绿卡、中国人外国人的圈子、谁家孩子毕业后进入外国大公司再派驻回来待遇如何好……那么孩子看到的最高目标很可能就只有这些,他会认为这是出国、读大学的全部意义。如果我们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积极去看待,那么无意中孩子学到的就是要谨慎、多设防保护自己、少去冒险尝试、留后路、选择最安全保险的道路。如果我们平时羡慕的是舒适豪华的物质生活,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只看到物质的一面,以为幸福一定体现在那些事情上。如果我们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比较狭隘,那么孩子就将全力以赴地冲向那个狭隘的角落……
家长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天空有多高!
读书
当孩子大一些时,他们更渴求有独立的空间、自主的感觉,这时,或许通过读书来间接影响孩子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在这方面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名人传记。有的家长说,孩子不爱看书啊。我每次都说,从他的兴趣出发,拿他的爱好当素材。名人传记是最好的切入点,因为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有杰出的人物。比如我大学时喜欢电影,记得当时看过一本好莱坞明星梅里尔斯特里普的传记。那是一本很不起眼的小书,但是我记住了里面写的她对卓越的追求。从那以后,我一直很在乎一个人心里究竟有没有那个东西,那个你想为之努力奋斗的东西。
现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名人传记太多了。在孩子有兴趣的领域里寻找,多尝试,就一定能遇到影响他一生的那本书。
其他各类书,文史、科普书,都会丰富孩子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我在工作中常常接触到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说实话,虽然他们学的是英美文学专业,但我可以比较有把握地猜测,他们当中没有几个人认真读过原版的英美文学名著,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看英文报刊的习惯。如果一个人看过一些英美文学名著,那么他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就会不太一样,他平时的言谈举止也会显得更大气。同样,一个中文系的学生,是否当真看过一些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那也是一目了然。
科幻片《后天》里有个笑话:一群人在冰川纪突然到来之时,躲避于纽约市中心的国家图书馆。烧什么取暖呢?环顾四周,都是最珍贵的书!这是个有趣的隐喻吗——人类要延续下去,需要书籍提供热量;孩子要点燃一生的激情,每本书都是火种、都是燃料!
培养责任感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我们要随时把使命感这个大词拆分成许多小任务。
对于2、3岁的幼儿,我们训练他做选择、有后果意识,同时要尊重孩子的各种表达,让他敢于探索、敢于相信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对于4岁以上的孩子,我们就可以跟他探讨家庭成员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他学会守信用、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跟他聊,如果老师、商店售货员、游乐场工作人员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想不上班就不上班,那会发生什么;跟他谈我们对小区、对他人、对商品、对环境的责任。
除了跟孩子讨论,更重要的是去做事。让孩子自己照料自己、整理自己的东西、做家务、保持公共卫生和秩序、给小区提建议做贡献、参与公益活动、鼓励他对于幼儿园小学或社会上的问题积极思考解决方法,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小学生去想,有哪些办法可以缓解堵车问题,他们可以具体做什么;对于那些缺乏环保责任感的企业,我们可以做什么……
选择、决定、后果、权利、义务、责任、使命。我们从儿时开始,用不同的方式、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这些词。
兴趣爱好与职业教育
跟其他家长聊天时,我不禁想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兴趣班,对社会接触也多,媒体发达资讯便捷,但是仍然有很多孩子考大学时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对于个人喜好、梦想完全说不出什么,总是一副我在为别人活着的姿态,哪个环节出问题了呢?
我认识一位医生朋友,他儿子上小学,翻西医的书居然能看得津津有味,但是他非常不鼓励孩子看,而是催他出去上钢琴、美术各种兴趣班,尽管那些孩子都不爱学。我说他真的很有天赋啊,他说,我坚决不让他学医,看我现在这么累……
所以我想,孩子对未来缺乏激情和规划,这跟应试教育有关系,跟接触社会机会少、职业教育不足都有关系,但恐怕最主要的,还是家长的影响。家长是否热爱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梦想,家长是否足够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和意愿,是不是能顺势引导,这些决定了孩子有多大劲头和胆量去追寻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如果家长不用自己狭隘的标准去限制孩子;如果孩子相信每个兴趣和职业都有价值,都值得追寻;如果孩子明白,要为做事本身的乐趣而做,不是为了那些附加利益;如果孩子知道自己不必匆忙,不必去抢位置,不必急着拿出成果给爸妈交待……那么,我相信,孩子自然会寻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和一生的使命。
保护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对生活的热情和做自己的勇气
这些过去的文章里说过。怎样做才能保护这些?我想,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保持清醒的头脑。孩子学龄前,我们似乎很清醒;孩子上学后,我们就容易恍惚迷茫。要时刻记住轻重缓急,记住哪是主干哪是枝叶,记住盯着指南针而不是秒表——重要的不是分秒必争,而是走对方向!
这些就是孩子生命中的宝藏,我们给看守住了,孩子的一生就会有持久动力的源泉,他的生命力就不会枯竭。如果这些被堵死了,那么这个人就会心理早衰。
简单地说,如果一个人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不能做自己,他拿什么担得起责任使命?拿什么去改变世界?
现在中国学校也很讲究毕业典礼,连幼儿园孩子的毕业典礼都搞得像模像样了。大家演节目、穿宽大的服装戴博士帽、手持毕业证向众人鞠躬、拍照录像鲜花音乐拥抱泪水……这些仪式都很好。不过我非常希望,在仪式强化我们心底美好愿望的同时,我们能更多地记住这些时刻所蕴含的真正意义。
过去我曾在微博上连着转发了几个最近的国外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名人演讲。这些名人来自不同领域,身份各异:电影明星、商界精英、学者等等。他们的演讲素材、风格都很不同,但他们以不同方式在说着同一件事:责任与使命。
Google总裁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2012在波士顿大学的演讲中,从技术的角度说起,说你们这一代人,早晨醒来就用手机用电脑跟世界连接起来,你们比过去任何一代人都更懂得如何跟世界连接,你们掌握的这种技术不是坏事,世界是连接在一起的,这不是坏事是好事,这可以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因此,伴随着这种技术优势的,是责任。
好莱坞影星丹素·华盛顿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说,最终,我们谁也不能带走任何东西,所以,好好想一想,你怎样去利用你所拥有的,你拥有的可能是某种专业知识、钱、耐心、善心、爱、或是长期艰难困苦所赐予你的财富,不论它是什么,想想你打算怎样去利用它。世界需要你们。
作家、学者Michael Lewis在普林斯顿大学今年的毕业典礼的演讲中,用很多例子解释说,无论是棒球比赛、还是华尔街投资,成功者的背后除了各种因素之外,还有运气的因素,所以,这些成功者、这些少数的幸运者,在某种程度上,对剩下的那些多数人负有债务、义务和责任,要意识到自己的幸运,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如果继续去搜索,我们还可以找到无数这样的演讲,听到更多关于责任和使命的忠告。
记得每年高考时,都有很多人为不同城市高校录取分数线的不一致而感慨,感慨其中的不平等。大的制度我们无力左右,但作为家长,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来自那些比较“幸运”的城市,那么你要意识到自己的幸运,要明白,伴随着这些更优惠的入学条件的,是责任——跟其他省份的孩子相比,你负有更大的责任。
其实,我们多数人的孩子,跟那些上不了学的农村孩子、家境贫困的孩子、留守孩子相比,都负有更大的责任。我们要跟孩子说,如果你很聪明很有天赋、如果你的生活条件好、如果爸妈能给你找到好学校或者能让你出国学习、如果你有幸遇到了好老师、如果你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果你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记住,所有这些上天或他人赐予你的恩惠,都是为了让你去做更多的事、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不是让你享受优越感沾沾自喜安于享乐。
知恩图报。对于这些偏得和恩惠,不回报就是亏欠;回报,就是在用我们自己的方式,给不平等纠偏。
也希望我们这些大人,我们这些已经毕业了N年的人,每天早晨起床后,想想这些毕业演讲,看看自己有没有偏离了很远。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认为知识分子要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们任重而道远,有责任有使命。反过来,我们教育孩子有责任有使命,就可以给孩子更强劲持久的动力,让他们拥有胸怀和毅力,这样,他们才可以学得更好、做得更好!
附:关于家长怎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开启内在动机,更系统详细的内容,请看我的网课:《养育大目标&开启孩子的内在动机》。里面讲了针对幼儿的八条最基本的信念,帮孩子发展主动性和内在动机。
网课链接: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id=42657652575&spm=a310v.4.88.1
详见新浪微博@罗玲的空间 的置顶微博:)
如您对育儿和心灵成长感兴趣,请关注罗玲的微信!
微信号:luoling_2013;
微信公共账号:罗玲的空间;
罗玲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287078661;百度“罗玲”即有链接。
新浪微博:@罗玲的空间。
联络邮箱:luoling_qna@163.com
如果您觉得好,请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愿天下的孩子们都健康快乐成长!^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