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全部分类

孩子沉迷电子游戏,严格禁止不如培养其自控力

Tuima 2015-01-07 20:05:49 PDT
微信转载 来源美国瑞德教育

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已经成了全世界父母头痛的问题,目前定居美国,关注基础教育话题的Diana在一次和好友的聊天中,总结出一些非常值得思考的解决思路。与其站在孩子对立面,严禁孩子玩游戏,不如合理疏导,并且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和自控力,只有当孩子自己找到一个平衡点,才有可能迈出更平稳的步子。

这两天和一群好友聊天,聊到大家先后遇到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是几点:

1)孩子玩心重,沉迷电子游戏,担心他们因玩而耽误学业
2)如果制定了规则,没有监督的话,并不能好好执行,这个时候怎么办?
3)自控能力,特别是男孩子自控能力如何发展?

大家的孩子年龄不同故事不同但彼此之间还是有共通点的,好友们的分享引起我的共鸣和思考,特地整理记录了这个帖子:

好友Vivian (资深猎头,女儿是学霸,现就读常青藤大学):

我“猎”过一个游戏设计的高手,大学学的是中医,结果没当医生,去了设计卖座游戏,电子游戏一直是他的业余爱好。

一在国内相关行业占领先地位的游戏公司招名校毕业,有三年经验的游戏工程师,年薪可达40-50万,游戏设计工程师很抢手,说不定孩子以后入那行呢,不过学习不能拉下,要引导他们把时间安排好。

爱玩的小朋友更聪明。女儿最好的朋友们是她初中三年一起疯玩的男女玩友,打牌,桌游,玩拍手游戏,要反应很快的,那帮一下课一放假就聚在一起玩的老友们,要不就留学到外面的好学校,要不就是复旦,中科大。那些不玩的不见得学得好。适当玩玩脑子才有氧。

我见过太多聪明但好玩的不认真读书男孩到高三或大学后判若两人,很优秀,很有后劲。与其扼杀他们的创造力还不如合理疏导他们。

好友Susan (美国高中老师):

有规则就要有后果担当,且后果必须触碰到他们某方面利益,不能不痛不痒。规则和后果可以是大家一起制定的,大人在跟进的时候,必须言出必行,不能心慈手软,否则规则就形同虚设。这是我每天应付两百个半大不小的青少年,努力使他们成为遵守法规的公民的一点点心得。

我们班上有惩罚条例,也有奖励条例。奖励条例要合理,不要让他们觉得你在贿赂他们。他们做到了平时该干的什么,无需特别奖励,这样有特别的激励时,会让他们兴奋好一阵子。

人性决定了规则的必要,定任何规矩都应该有一个终极目的,且这个目的必须是监督和遵守双方都认可和愿意接受的。要让他们了解订规矩不是不让他们玩,而是为了让他们玩得更好、更尽兴。一起制订规则,他们会心服口服。如有兄弟姐妹还能互相监督。

不是哪个孩子都能达到自觉的高度,有重犯是正常的,所以我们有对初犯,重犯,再犯的不同的后果担当,惩戒也是在教育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避免再犯。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达到自觉的高度。

这些年和孩子打交道多了,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最深体会就是要尊重每个孩子,尊重他们作为有个性,有感情,有不同能力而存在的独特个体。他们的存在,给我们成人世界带来的快乐是什么都无法比拟的。

好友Sheila (硕士导师,儿子24岁):

关于孩子的遵守与违反父母定的规矩,我其实是失败的实践者。

儿子小G属于贪玩的孩子,而且属于闷玩;就是觉得过于受母亲规矩严管时就跳开,躲到妈妈看不见的地方玩。比如玩电子产品,只是他那时只有MP3和非智能手机之类,曾经被老师没收三个MP3-4,三部手机。

他就是对这种更新超快的技术产品有很高的辨识能力和超高的解密兴趣,这是男孩的天性,对不断挑战他的智力的东西(可惜接触面受学校和家庭限制仅至于此类东西)有着不懈的激情,整个他的高中三年我都在跟他斗智斗勇,他爸睁只眼闭只眼。

直到他进入大学,完全有时间发挥他的这方面天性,我有一次接待他的同学在家吃饭(单独来的),我问了句怎么小G帮你选电脑啊,他说,阿姨,我们班同学买电脑都是小G帮选的,系统也都是他装卸维护的,他是我们班甚至我们学院“大拿”(类似于行家里手)。

我又问,那小G成绩是不是有亮红灯的(因为担心耽误功课),他同学说,全班都开红灯也轮不到他呀。

小G上大学后我反省过我的很多教育管制,应了小G考上大学临去学校前一晚跟我的交谈,他说,你的管制和给我报的各种辅导班只发挥了15%的作用。反而是他爸爸的睁只眼闭只眼起了更大的作用,睁的那只眼把控大方向,闭的那只眼给一个思维活跃的接受新事物超快也就会“朝三暮四”新电子产品或游戏留有余地,让他在我们的松紧间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平衡。

关键是,他的成长,14岁之前我的管理和陪伴多,14岁之后他爸的位置更重要,他俩会有男人间的交流,这对于一个将来要在社会中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的成长很关键,我们做母亲的毕竟角度永远代替不了男人。

我接触过两个从小很爱学习的优才生,一个女孩,在韩国读博士,她说她后来到了韩国才把自己被父母剥夺的童年贪玩给补回来,她当时很苦恼,为此去旁听了心理系的辅导,她告诉我,人什么时间就应该干什么,剥夺了,只要有机会,他的一生中会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只要有条件(比如管制放松了,比如有经济能力了),就会以一种方式弥补。

再就是一个亲戚小辈,现在某某大学数学基地班(选拔出来的数学人才)大四,他当年高考差三分就是某某市区状元(正式考试之前的几次模拟大考他都是状元),某大的数学在全国排名第四,我让他选了数学,一是为了出国深造,二是国内继续深造(比如考金融或精算研究生),他完全是靠自己考入基地班(大一新生入学后直接考试选拔),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入学后从大一玩到大二上学期,通宵打游戏,躲着不接我的电话,三学期下来三门课挂科,家人都没办法,怎么改变的?

当小G考上某某大学的研究生,同时又被中国银行录取,美国霍普金斯金融研究生录取,通过海关公务员笔试......终于触动了他,因为小G是二本,他是211、985,一直很有优越感,这回终于发现他将掉队了。

从大二的寒假决定考中国精算师,把电脑搬到我父母那,手机换了最简单功能的,把所有可能玩游戏的路子堵死,寒假暑假在学校里补课,到现在一共六门精算师考试,考完四门(全是自学),成绩除一门85,都是九十分以上,据说精算师考试相当难,不是学数学的根本不敢考虑,现在在备战考研。

我曾问过他,你为什么玩?他告诉我,首先,整个宿舍都在玩(几乎都是当年的优才),当然,那些孩子依然会成为未来的马云也不是不可能,他不玩就被边缘了,第二,跟他哥哥(小G)聊天感觉自己什么都没玩过特亏。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教育方式,政府也常说“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我们一代代人就在这样的恐惧中被父母被老师培养起来,没有科学的疏导,到了社会依然如此。

如果孩子自己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疏导自己,他们也许就平稳迈出步子,无论成败荣辱而做到不惊恐不焦躁,如若不然,就总是会焦虑,会惊恐,会失手或被赶超。

寻找那个平衡点,可能贯穿孩子成长全过程,可能摇摆于父母职责的更替与孩子或情愿或痛苦的被动选择之间,平衡的原则,如果以成才为最高目标,那也只是十八岁可以定义的成才,那么24岁的标准?30岁时的标准?40岁呢?会有不同的界定,那么那个最高目标是否对一个家庭合理?科学?

孩子身心健康,人生快乐,应该作为一个家庭的培养最高目标。一旦孩子到了社会,没有哪个团体再会以这个最高目标来衡量自己的业绩,我在学校经常看见一些很没有快乐的成人(18岁以上了),更有总处于焦虑状态的,不知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唯一担心的是找不到工作,毕业也没有意义。 欢迎转贴,转贴时请注明出处,谢谢。
Write a comment ...
Post comment
Cancel